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主题,但是阅读起来就是很有意思。也许作者并不打算就某一主题进行探讨,也许作者想把他感兴趣的一切都糅合进去聊聊,就像《我是猫》。总之这种风格我挺喜欢。
看完《我是猫》和《后来的事》之后,我越来越喜欢夏目漱石的这种风格。对心理活动细致的描写、对生活平凡与不平凡的事情的灵活分析,当然还有不时出现的对当时总体社会环境的评价。最重要的是,读来让人有代入感,但又不会因此陷入焦虑。
因此那之后我又趁着双十一,一口气买了好几本夏目漱石,其中一本我先看完了,就是这本《春分之后》。本来半年前就能看完的,但是因为种种原因,最后几十页半年来一直没看,终于功亏一篑。最近这两个月(尤其是这周),才集中精力一口气看完。
总体上看,我不知道这本书在说什么主题,但是阅读起来就是很有意思。也许作者并不打算就某一主题进行探讨,也许作者想把他感兴趣的一切都糅合进去聊聊,就像《我是猫》。总之这种风格我挺喜欢。
但可能是原先在报纸上连载的缘故,为了吊足读者的胃口,夏目漱石一次可能只写一点点,反映到书上来说,就是整篇小说读起来不太连贯。故事被很不自然地切割到一个又一个短短的小节里面,真是让一百年后的读者又爱又恨。
和我看过的前两本夏目的书一样,人物并不多,不妨在这里直接把所有主要的登场人物都罗列出来:
- 敬太郎:“我”,大学毕业,为工作奔忙,内心渴望冒险
- 森本:原先和敬太郎住在同一公寓。阅历丰富,满是离奇的冒险经历,但是生活并不稳定。后来去了大连电气公园。给敬太郎留下了一个自己雕刻的蛇头竹制手杖。
- 须永市藏:敬太郎的好友,父亲留下了大量遗产,因此生活优渥,衣食无忧。之前在大学学习法律,未婚。胆怯,却可能又想探索。
- 须永的母亲:传统日本女性,了解繁琐的旧礼数。经典催婚角色。
- 田口:须永的姨丈,实业家。善于处理人际关系,却又喜欢作弄人,给了敬太郎一个工作。
- 松本:须永的舅舅。自称高等游民,虽然没有工作,但是生活依然没有经济压力。对社会颇有自己的思考。
- 千代子:田口的女儿。出生时田口随口答应了须永母亲的请求,同意把千代子嫁给须永。和须永算是“青梅竹马”,相互了解,但又过于了解。
之外还有若干纯粹推动情节的角色,就不一一在这里列出了。
看到我列出的角色简介,恐怕你也知道这本书总体上没什么新意,甚至可以看成是《后来的事》的重置版,只不过把几个角色的特征重组了一下,拆分到不同的人身上。总是有个怯懦者,有个无业奔波者,有个玩世不恭者,有个生活无忧但未婚的富家子,有个独立观察社会的“置身事外”者,有个八面玲珑的实业家。不过总体上虽然人设上显得有些重复,具体情节上还是有点意思的。
大体的情节很简单。
1
首先,故事从敬太郎和森本在澡堂相遇开始。敬太郎仰慕森本丰富而离奇的冒险经历,因此希望森本多说一些故事。过后不久森本也几次来敬太郎家里坐客,敬太郎也以酒会之,席间森本提到了去北海道做测绘的经历,说起大风、竹林、饥饿等等离奇的事情。在竹林时,森本取了一根竹子雕刻成了现在他手上的那把蛇头手杖。但奇怪的是,在那之后,火车站职员森本就再也没有出现过。房东见森本不来,问敬太郎也得不到任何消息,就准备处理掉森本屋里的东西抵房租。在这部分故事的最后,森本给敬太郎写了一封信,主要谈及房租和屋内财产的处理问题,但是也提到了他已经到了大连。
森本允许房东处理所有的屋内财产,唯独把那把手杖给了敬太郎。
我初看这书的时候还以为森本在故事中只是暂时离开,之后会再出现,于是满怀期待地一直往后翻。不过还真就没有后续了。这个角色的登场,可能主要是为了给出那把手杖(笑)。
2
接下来,敬太郎去找朋友须永了。前面也说了,由于父亲的阴功,须永母子二人的生活很是优渥,也很清静。工作也不必须永发愁,自有亲戚帮忙。但是须永本人不想做官,也不想做公司职员,至今还在家待业。敬太郎过后又来了几次须永家,其中一次看到了年轻女子的木屐,便心生好奇。
敬太郎想借用须永的关系,帮忙找个工作,说“什么工作都行”。须永联系了田口,田口也答应见敬太郎一面。结果到了约定时间,田口却因为家里客人还没走,正在下围棋为由,让敬太郎吃了闭门羹。敬太郎正想回去找须永吐槽,谁知道只有须永的母亲在家。须永的母亲是个传统的日本妇女,上来就讲起一套客套话,把敬太郎请到屋里,然后滔滔不绝地开始讲起来,也说起了他们的家事。
其实这里作者已经透露了须永家的大体情况,不过第一次阅读恐怕读者不会在意这么多细节,看下来只记得须永母亲说了田口有两个女儿,也就是须永的表妹。作者有意让读者把上次敬太郎看到的木屐和须永的表妹联系起来,但又没有给出证据,只是提出这一悬疑。须永的母亲最后打破田口给敬太郎古板的影响,说这个人喜欢耍宝,但是也比较稳重,让敬太郎不要着急,事情最后肯定会有个交待。
3
敬太郎带上手杖,最后见到了田口,田口听说敬太郎想做侦探,就给了他一个「跟踪」的任务。其实完全可能是田口现编的。不过敬太郎哪里知道,直接就照做了,某日几点到几点之间,某地电车站,等待一个穿黑礼服,额头上有痣的人。敬太郎于是就带上手杖去做任务了,内心觉得做这种事情不合道德,也不合常理,但是心理却比较渴望刺激。但是过了任务时间,那个人还是没有出现,倒是有个年轻女子在同一个位置和敬太郎一起等待。黑礼服的人过了很长时间才出现,和那个年轻女子一起取了西餐馆。
敬太郎一路跟踪,最后还是在雨中把黑礼服的人跟丢了。
几天之后找田口回报,田口像作弄傻子一样对待敬太郎,不过演的倒是很真。先是对敬太郎没有按时结束任务回来回报表示不满,然后问起黑礼服和年轻女子的关系。敬太郎不知道,也不敢乱说,田口于是就派他直接去找黑礼服的人询问。
敬太郎第一次没带手杖,结果又吃了闭门羹,理由是“下雨天不会客”。第二次带上了手杖,天气也是晴朗的,成功见到了松本,黑礼服的人就是松本。松本简直就是另一个须永,一样无业,生活也没有经济压力,不过松本已经结婚生子了。而车站那个年轻女子,就是田口的女儿千代子。松本提醒敬太郎被田口耍了,这是敬太郎才醒悟过来。
4
最后田口给敬太郎安排了工作,敬太郎和须永一家,特别是须永和千代子二人,也渐渐熟络起来。渐渐敬太郎从千代子口中得知了为什么松本下雨天不会客(当然,带着他的手杖):松本最爱的小女儿死于雨天,而那天正好有客人来。
夏目漱石对于这些生活小事的描写实在是十分生动,也许他本人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,生活环境也和他的小说里类似,让人读来很有真实感,也更容易引发共鸣。
5
敬太郎之后又多次去须永家里,也越发对千代子和须永二人的关系感到好奇。正好有千代子婚事的传言,因此他带上了手杖去找须永。(结果须永说出了长长的一大段文字)
千代子出生的时候,田口半开玩笑地同意把千代子许配给须永。
须永的母亲之所以会提出请求,是因为须永并非她所生,而是女佣生的。为了家族血统、光宗耀祖,须永的母亲一心想让二人结为连理。
ps. 难道和表妹结婚在日本这么普遍吗?安倍的家族也谱系看起来也怪怪的
然而二人因为从小到大一直在一块,彼此之间没有距离感,须永反而不太愿意娶千代子。
以此为背景,须永说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二人往事。活泼又有大小姐气质的千代子,这种性格让须永又有感又无感。千代子有时也暗示须永可以娶她,甚至还留着须永小时候给千代子画的画。然而须永像是故意忽略这一信号,有意把事情往后拖,不想作出决断。
须永真的一点感觉都没有吗?也不是,心理上似乎一直认为他占有着千代子。一次须永和田口全家去海边玩,叫上了强壮而又风度翩翩的高木,千代子的潜在提亲者之一。此人让须永内心莫名心生嫉妒。然而须永又是那样的自卑懦弱,没等大家一起回东京,就自己先回了。海边度假归来之后,千代子到须永家住了一晚,甚至和须永母亲一起梳了发髻。那一晚须永完全没睡好。
须永的妒忌和焦躁,虽然没有直接表达,但千代子都看在眼里。但千代子有时却觉得自己不是须永喜欢的样子,探不清须永到底心理是爱还是不爱,两人就这样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下维持这一种不上不下的状态。
看到这里我真的心里有蚂蚁在爬,须永是真的废。须永和母亲的关系也很复杂,母亲自私又慈爱,让须永特别矛盾。
6
敬太郎到这就退场了,接下来的“我”就变成了松本。说的也是写无关紧要、用来给故事一个结局的话。须永最后去旅行了,他和千代子的关系最后也没有结局。
青梅竹马这种关系没有办法维持,要么成为恋人,要么变成好久都联系不上几回的普通朋友,甚至形同陌路,绝无稳定的中间状态可言。
说实在的,看完这个故事我没有什么感觉,虽然我也随着情节起伏把自己置入故事中去,但是真的没有特别强烈的共鸣或是启发,就像是喝了一杯糖水,嘴里微微有点甜味,但却谈不上更深刻的感觉。
倒是有些无关紧要的细节让我感兴趣,比如敬太郎去算卦的过程,比如他们的生活日常和精神状态,但也就止于此了。也许作者就是喜欢把故事的种子培养成幼苗,读者也乐见之,至于什么主题,什么中心,什么主旨,早就溶解到故事当中去了,只不过味道很淡,说不清也道不明。